![](../images/dot1.gif) |
信息查询 |
|
|
![](../images/dot1.gif) |
旅游游记 |
![更多>>>](../images/more.gif) |
|
![](../images/dot1.gif) |
庐山概况 |
|
|
![](../images/dot1.gif) |
图文广告 |
|
|
|
来源:中国庐山旅游网 |
撰文:贺伟 |
浏览:3651 次 |
发布:2010-10-13 |
庐山有座山峰,像艘铁船驰骋在云涛雪浪之上,这便是有名的“铁船峰”了。这座山峰为什么像铁船呢?请看峰上石壁所刻的民国年间大商人、诗人林尔嘉的诗:“安隐铁船天上坐,飞来瀑布静中观。但闻笑语空中响,把酒临风各尽欢”。这首诗蕴含了铁船峰的传说。 相传东晋元帝时,大将军王敦有谋反篡位之心。一日他宴请文武百官,说昨晚梦见一木破天,要大臣许逊为他解梦。许逊说木上破天,是个“未”字,是未可妄动的意思。王敦大怒,唤来武士将许逊和其他不顺从他的大臣拿下。许逊将杯中酒往空中一洒,顿时化做数只白鹤翩翩起舞。王敦和武士们一时愣住了,许逊乘机率领部分大臣逃去。他们逃到一条大江边时,见岸旁只有一艘没有艄公的空船,后边追杀之声已近。许逊要大家赶快上船坐稳,闭紧眼睛,千万不要睁开。许逊作起法来,邀来两条长龙挟着大船腾空而去。大船飞过庐山时,山顶的茂林修竹不断击打着船底,发出沙沙的声响。一个大臣实在忍不住,偷偷睁眼瞧瞧。谁知他一睁开眼,两条神龙便离船而去,船便搁到天池寺对面,化成了铁船峰。满船的人安然无羔,见四周风景奇美,对面的石门涧瀑布尤为壮观,个个欣喜异常,把酒临风,尽开笑颜。 铁船峰上除了保存完好的林尔嘉的诗刻,还有一座建于1932年的石亭,亭额“静观亭”三个行书大字为时任民国政府赈灾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所题。亭中立有一块石碑,碑文作者是因撰《庐山志》而名垂千古的吴宗慈先生。这篇《静观亭记》记述了吴宗慈筹款修筑铁船峰山路和建静观亭的经过,至今读来还令人感叹。 吴宗慈不是编撰《庐山志》的文人吗?怎么还筑路建亭?说起来这筑路修亭和编志还确有关联。 吴宗慈虽是个大文人,早先却是颇为活跃的革命者、政治家。他是江西南丰人,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大官。1909年,30岁的他在广东汕头创办《晓钟日报》,鼓吹民主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后,吴宗慈立即往返于九江、南昌之间,部署响应事宜。1912年初,吴宗慈作为江西代表之一,前往南京,当面向孙中山汇报辛亥革命江西的情况。从此,吴宗慈便跟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并参与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他依据亲身经历,撰写了《中华民国宪法史》一书,得到孙中山好评,并亲为作序。 孙中山逝世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吴宗慈深感失望,遂退出政坛,转入创办工矿等实业。1930年,吴宗慈来到庐山,掌管江西乐平采矿公司牯岭转运公司。当他得知庐山自清康熙年间后二百多年无人续修山志,便萌发了为庐山修志的强烈愿望,毅然放弃了实业。这年吴宗慈已有51岁,在当时已算是老人了。 续修二百年山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吴宗慈修志完全是个人行为,既无资金,又无助手。吴宗慈反复游说庐山、九江、南昌的富商、贤达,筹得部分资金,便义无返顾地投入这项工作。吴宗慈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山南山北各名胜均亲身履勘”,以求准确,生动。这便引出他修筑铁船峰山路和建静观亭之事。 我们先来看立在铁船峰上的石碑,吴宗慈在碑文《静观亭记》中写道:“石门踞天池、铁船两峰间,乃悬湍数百丈注于壑。余从二峰谷底,乘危履石,讵相违咫尺,辄雷霆骤至,未造极而返。去秋登铁船峰,循绝壁,步潺径,游目东瞩,悬流在望,因知自下仰望,不如平视为佳。”这段话是说:石门涧瀑布在铁船峰和天池峰之间,吴宗慈曾不顾危险,下到两峰谷底仰观瀑布,后又登上铁船峰,平视瀑布,觉得比仰观更佳。但铁船峰没路,太难爬,看瀑极不方便。1932年,吴宗慈陪来山的老友许世英爬铁船峰看瀑布,许世英对铁船峰景致和石门涧壮瀑大为赞赏,吴宗慈便向他提出筹款修路、建观瀑亭之事,许世英当即表示同意。由他管辖的救济会很快拨款二千元,交吴宗慈经办此事。 按说这原是吴宗慈在修志之外所管的一件“闲事”,却开发出了庐山一个景点,仅此就值得后人感谢。但后人读了《静观亭记》,更感叹的还不仅于此。碑文中写道:“由(救济)会拨国币二千元施工,赈款有余,即续修汉阳峰路。”拨款到手后,吴宗慈精打细算,不但修了路,建了亭,还剩余了部分钱。当时,吴宗慈修庐山志已进入高潮,急需用钱,何况修志也算是公益事业,但他想这笔款是以修路、建亭名义而拨下来的,即使有多余,也不能挪做他用,免得别人说他以修路为名要钱而另有所图,修志缺钱,可以光明正大地去募捐。因此,吴宗慈将这笔款又用于修汉阳峰的山道。 这就是吴宗慈的可贵之处。按说他若将余款投入造福庐山、造福后代的《庐山志》中,应也无可非议,纵使他将余款纳入个人腰包,似乎也不存在什么顾忌。他已是一个闲散之人,无官无职,他又能受到什么处分、惩罚呢?但他却是有顾忌的,他顾忌他的名声,顾忌他的人格,顾忌他的气节!民国时期的吴宗慈能做到这样,实在令后人敬重! 吴宗慈开发了铁船峰,建了静观亭,他更大的功劳还在修了《庐山志》。晚年他还应民国江西省政府的邀请,编撰了《江西通志稿》等史书。解放后,省人民政府聘他为省参事室参事。吴宗慈1951年11月31日病逝,省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副省长欧阳武为主任委员的“吴宗慈治丧委员会”。 1946年月7月中旬,吴宗慈重返庐山时曾欣然作诗道:“小别匡君十二年,天涯倦鸟偶飞还,峰峦识我迎微笑,泉石依人作旧妍。”庐山是不会忘记吴宗慈先生的,不管他什么时候再重返,庐山都会向他展开明媚的笑容。 |
|
|
|
|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庐山旅游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其版权归庐山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庐山旅游网编辑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并已注明来源,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4.欢迎您在线投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