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右)与彭德怀(资料图)
认识李锐先生,是在二十几年前的八十年代末,是萧乾先生介绍的。萧乾很少以赞誉口吻谈论高官,哪怕对当时颇获嘉评的周扬,他与我谈及的还是一些令他不快的记忆。对李锐却例外。他盛赞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并把李锐的电话和地址写给我,建议我可以去拜访。
他们都住在北京复兴门外大街的木樨地。萧乾在路北,是普通公寓;李锐住在路南,即当年北京有名的部长楼、名人楼。路南共有两栋楼,堪称卧虎藏龙之地。仅我采访过的就有与李锐同住在一栋楼里的丁玲、陈明夫妇,温济泽先生,姚雪垠先生;与之相邻的另一栋里,则有胡风梅志夫妇、曹靖华先生、常书鸿先生等。他们中间,有的是担任要职的官员,有的则是“文革”后获得平反的文化名人,听说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康生夫人曹轶欧、陈永贵等一批政治人物也在此居住。我曾设想,如果有人把居住在这两栋楼的人与事汇总起来,那该是一本多么精彩的书!
至今仍难忘八十年代末《庐山会议实录》带给人们的惊喜与震撼。这本书堪称记录当代政治风云的经典,也必将传之久远。李锐的贡献在于,作为当事人之一,他把日记、文献等第一手史料,与当事人的回忆和思考结合起来,把庐山会议的风云变幻,把政治漩涡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叙述得淋漓酣畅,惊心动魄,是政治实录,也是高水准的史笔叙述。此书的问世,应该说是开风气之先的创举。在他之前,并不提倡中共高级干部撰写回忆录,当然更没有《庐山会议实录》这种直面历史、笔涉高层的力作出现。仅此一点,李锐的写作在当代文化界就足以占据一席重要位置。
一九九三年前后,我请李锐编选一本随笔集,收入在我主编的“金蔷薇随笔文丛”之中。他没有推辞,只说了一句:“是吗?这倒可以考虑。”爽快,利落。很快,他就把篇目和文稿整理好交给了我。这就是1995年9月出版的《苦瓜的味道》。
《苦瓜的味道》收录了李锐在1957年鸣放时期和“文革”后的一批作品,有杂文、随感、讲稿等。该书书名,袭用他的一篇散文《苦瓜的味道》。
苦瓜贯穿李锐一生的酸甜苦辣。他在文章中用大量篇幅记叙自己身处逆境时的经历。李锐开篇写道:“每年夏秋两季,从苦瓜上市,家里餐桌上就离不开苦瓜,有时还晒些苦瓜干,冬天可以煮汤吃,这不仅是童年养成的饮食习惯,苦瓜于我还有一种如对老友的感情。”从儿时的故乡记忆,到延安往事,再到下放劳动和“文革”期间的批斗,人生片段由苦瓜串联成篇,既有民俗乡情饮食考据,更有政治风云中个人遭际的细节描写,的确是一篇颇见功力的作品。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于是,我建议以《苦瓜的味道》作为书名。这得到了李锐的首肯。他回信说:
李辉同志:
寄上最后一篇《想起〈旧事新谈〉风波》文,请插在《定要广开言路》文的前面(那八篇文之后)。
书名《苦瓜的味道》甚好;请你考虑另一方案:将“读苦瓜”改为“我与苦瓜”,这样以“我与苦瓜”为书名。如何?
我暂到怀柔山沟休息十天,然后月底到山东开会,八月下旬回京。
“序言”没有留底子,请能复印一份与我。
祝好
李锐
94.7.17晨
书名最后还是确定用《苦瓜的味道》。
在送给我的这本书上,李锐题写一句:“永远独立思考。”笔锋遒劲,恰如其人其思其文。 |